這一天的行程是出城去一個小鎮, 庫特納霍拉 Kutna Hora,車程約1小時22分
庫特納霍拉(捷克語:Kutná Hora,捷克語發音:[ˈkutnaː ˈɦora]( 聆聽);中世紀捷克語:Hory Kutné;德語:Kuttenberg,中文為庫滕貝格)是捷克共和國中波希米亞州的一個城市。這座城市在十二世紀由日爾曼人作為定居點而創建。13世紀末時已發展為波希米亞地區最具活力和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周圍富有銀礦,金屬鍛造業發達。當時,該城僅次於布拉格,是波希米亞地區的第二大城。在15世紀20年代的胡斯戰爭期間,該城的大部分日爾曼人口被屠殺,城市開始衰敗。今天,庫特納霍拉的舊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小鎮以產銀礦而致富,在13世紀羅馬帝國時期大放異彩
我們將車停好之後,然後到旅遊中心要旅遊地圖,開始我們今天的小鎮探索,大部分景點都是聚集在聖芭芭拉教堂,所以我們直接往聖芭芭拉教堂方向開始,首先遇到第一個景點是石噴泉
Stone Fountain 石噴泉
由於密集的採礦活動,KutnáHora多年來面臨飲用水供應問題。 水通過幾公里長的木製管道系統從周圍地帶到鎮上。Rejsek廣場上的哥特式石噴泉建於1493年,由建築師MatějRejsek(也在聖巴巴拉教堂工作,是布拉格粉塔的作者)。 十二面噴泉異常大,四米高,最初有六角屋頂。 由於該地區的採礦,當地供水被切斷時,它向庫特納霍拉供水。 水通過四公里遠的一個井的木管被帶入。 黑暗後,噴泉被美麗地照亮。
聖白芭蕾教堂(捷克語:Chrám svaté Barbory,德語:Der Dom der heiligen Barbara)是捷克共和國中波西米亞城市庫特納霍拉的一座教堂,中歐地區的一座著名哥德式教堂,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名字取得恰如其分,用以對礦工的守護神聖白芭蕾致敬。聖白芭蕾是礦工的主保聖人,因為該鎮的財富完全依賴於銀礦。
教堂很廣大,我們很難取景,我用廣角鏡頭勉強照的下
始建於1388年,但是工程幾度中斷,直到1905年才得以完成。第一位建築師可能是Peter Parler的兒子Johann Parler(和布拉格城堡的聖維特大教堂同一位設計師),但是研究者稱Peter Parler至少一同參與了草圖設計。建築工程在胡斯戰爭期間中斷了60多年,工程於1482年重新開始,由兩位布拉格建築師Matěj Rejsek和Benedikt Rejt負責。當地民為了想蓋一座教堂獻給礦工的守護者,St. Barbaba,以求採礦順利,經費部分由礦工贊助,花了500多年才完成(1905年完成)
原來的設計是要建造一座更大的教堂,也許兩倍於今天的建築。但是工程依賴於該鎮銀礦的繁榮,而其產量已在下降。因此在1588年,未完成的建築用臨時圍牆環繞,直到1884年,而屋頂直到19世紀才完成。
圖片來源:網路
我們還是傻傻地買了門票進去,光是芭芭拉教堂就85克朗
後來才知道有聯票可以買,確定要入內參觀那些景點買聯票可以省很多,開放時間與票價請見官網 http://www.ossuary.eu/index.php/en/open-ossuary
其外觀非常迷人。最初在梯形的內部有8個放射狀小禮拜堂。後來,建造了唱經樓,由雙拱的飛扶壁支撐。
內部值得注意的有花窗玻璃、祭台、講道壇和唱經樓隔間。中世紀壁畫描繪了中世紀採礦城鎮的世俗生活和宗教主題,部分得到保護。(圖片來源:網路)
一進門就見到一個捐獻箱(這捐獻箱也太大了吧??)
上樓參觀還要另外付25克朗
為了要好好參觀這間教堂,我們還是付錢了
在樓上可以望見不遠處的建築物,中間還有小公園,也許等會兒有機會可以去參觀
原來管風琴的內部結構是長這樣?? 十八世紀建造的管風琴擁有4000多個細管、3個鍵盤、52個音域
管風琴的四周布滿了可愛的天使守護著(從背面拍全景)
從側邊拍管風琴的正面 真的是金碧輝煌
二樓的兩尊雕像
Green Woman in Choir Apse (在教堂唱詩班通道伸向半圓室或周圍的通道的女性)
母獅子與幼獅
北面的下教堂是獻給耶穌會創始人聖人勞幼拉地區的依克納采.
告解室,於1679年所建
拱頂旋轉結構氣勢恢弘,細看才發現懸掛著許多徽章
在教堂上部矗立著17世紀製作的3.5米高、代表著基督教品德『正義、克制、謹慎、勇敢』的木製塑像
美麗的彩繪玻璃窗
教堂內還有十八世紀所雕刻的礦工塑像,身著灰白色工作服的銀礦工腰際以下還披掛著一條棕黑色的布,因為當時的採礦技術全靠人和動物的勞動力,礦坑十分窄小,有些直立坑也僅能容一人通過,所以這些辛苦的礦工們幾乎都是以『溜滑梯』的方式深入地下的礦場,採到銀礦之後才又費力地爬回地面,礦工們披掛皮革是為了避免褲子在滑下礦坑的過程當中磨損
南面的中殿叫做鑄幣者中殿,聖佛蘭吉謝克聖壇製作於17世紀,
教堂兩旁有多個小型禮拜堂,牆上壁畫描繪城中庶民生活,以及礦工們在銀礦工作的情況
這個小教堂作重要的是西面牆壁上三幅胡斯戰爭前期風格的描述耶穌受難油畫還有鑄幣工人的工作情形有天使的油畫製作於1463年
其他的小教堂
耶穌基督像
1830年哥德式瑪莉亞雕像,整個教堂最古老的展品,中間聖瑪利亞雕像是原作,多彩的顏色是1700年左右補上的
彩色玻璃不是用玻璃馬賽克拼貼的,而是畫在玻璃上的油畫, 最古老的窗戶是1898年製作,最新的是1923年製作,作者的畫作範本是畫家是佛蘭吉謝克.烏爾班的作品--歷史事件
這座哥德式經壇中央那幅圖畫,就是知名《最後的晚餐》
立體的彩色浮雕
令人無法忽視的精美雕像
1449年高達三十三米高壇的網狀拱頂建築完工。1512年至1532年時,建築師貝奈迪克特.雷特(Benedikt Rejt)延續了之後的工程,在五中殿式建築設計了獨立的三中殿建築。據他的建議,在大中殿上建了高達三十米的拱型結構。大教堂總長七十米,總寬四十米。
優雅的網狀拱頂建築,圓頂拱門,拱窗,拱廊,氣勢磅礡
走出聖芭芭拉教堂,眼前就是庫特納霍拉耶穌學會
教堂右手邊是瞭望台,瞭望台旁邊與教堂垂直的巴爾波爾斯卡道(Barborska),左邊建築物是義大利建築師多明尼哥.歐爾希(Domenico Orsi)所設計的耶穌會信徒學院(Jezuitská kolej),
再回頭望聖芭芭拉教堂,聖芭芭拉教堂外觀相當精緻壯麗,最著名的就是其飛扶壁、拱頂以及三座特殊的角錐型尖塔的設計,據說是全世界擁有最多哥德式飛扶教堂.一座座列於教堂兩側支撐著教堂,二十七座尖塔各有二座飛扶壁和正廳連接,整座教堂可說是波希米亞哥德式建築的寶石。六百年了,教堂依然屹立在山丘的最頂端,讓過往的遊客懷思中古世紀銀礦小鎮一度的繁榮奢華。
瞭望台右邊圍牆邊的雕像是由藝術家F.Baugut所創作。共13尊聖人雕像(1703-1716年耶穌會教士製作)
巴爾波爾斯卡道上的街頭音樂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捧個場,給點小費
在Jesuit College 的門口有一個大球
薛能和我都很好奇的去推看看
哇~~~要推動這顆球還蠻不簡單呢~~
要~~~用~~~~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