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來到了澳門,這次來澳門挺幸運的,大晴天,天空很藍很美,但並沒有熱到只須穿一件T恤

IMG_5225.JPG

看他身後的陸客的服裝,真的是強烈對比,是冬夏兩季嗎??

IMG_5226.JPG

議事亭前地(Senado Squar),此地又被居民稱為"噴水池".開埠至今一直是澳門的市中心, 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93年,前地一帶鋪設黑白碎石地面,並砌成波浪形圖案,襯托周圍顏色鮮豔的文物建築,互相輝映,使前地一帶顯出濃濃南歐風情

IMG_5228.JPG

 舞台背後建築是郵政局

IMG_5230.JPG

仁慈堂:仁慈堂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立,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後,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並設育嬰堂、痲瘋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仁慈堂大樓修建於18世紀中葉,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地址:議事亭前地
開放時間(仁慈堂博物館)上午十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半至五時半(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票價仁慈堂博物館)澳門幣五元;學生及65歲以上長者免費

途經景點附近之巴士路線:  3, 3X, 4, 6A, 8A, 18A, 19, 26A, 33, N1A

IMG_5233.JPG

從噴水池到大三巴的路上,人山人海, 摩肩擦踵,比2012年來時更熱鬧

IMG_5234.JPG

玫瑰堂:由聖多明我會(道明會)創建於1587年,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華人稱之為“板樟廟”。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故又稱“玫瑰堂”。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教堂旁的“聖物寶庫”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

地址:板樟堂前地
開放時間:
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IMG_5237.JPG 

教堂的正面上方刻有多明我會的徽號。正面上下共分三層,每層都被不同款式的圓柱分隔出門窗位置,頂部則為三角楣,是十七世紀教堂的豪華風格。而內部則由一高高闊的主殿及兩個側堂所組成,主殿和側堂由幾個圓拱門隔開,而主祭台和主殿之間也有一圓拱分隔,小祭壇則設於側殿。

IMG_5239.JPG

多明我會的徽號

IMG_5242.JPG  

聖嬰誕生於馬槽中

IMG_5240.JPG

也是不少人進來參觀

IMG_5241.JPG

元旦連假的人潮真的不是蓋的~~熙來攘往~~

IMG_5245.JPG

終於來到大三巴

IMG_5246.JPG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

 

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該學院於1594 年成立,1762年結束,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這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開放時間: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 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下午五時三十分之後停止入場 (逢星期二下午休館,星期二開放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二時,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IMG_5247.JPG

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5]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與大炮台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2]

IMG_5250.JPG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臺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臺名勝,下連68級石階,顯得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10],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因其興建時朝教堂正面前壁右側已建成聖保祿修院,所以必須歪曲遷就。

IMG_5251.JPG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製耶穌會聖人,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製炮工廠的出品[11]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12]浮雕圖案

 

IMG_5253.JPG

 

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莫邪菊,象徵來自中國葡國。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頭龍,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念死者無為罪」;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而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IMG_5254.JPG

接著我們在拾級而上,來到大砲台.澳門的大炮台葡萄牙語Fortaleza do Monte)(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大三巴炮台),是位於澳門的古老炮台,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之一部分。昔日曾是軍事防禦設施的重心,現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為澳門之旅遊景點。

IMG_5268.JPG

大炮台位居澳門半島中央柿山之上,原為軍事用途。現大炮台的中央為1998年建成的澳門博物館,而大炮台城堡的頂層則為大炮台花園。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兩個景區兼具文化特色,故成為澳門獨特的澳門八景之一部分。

IMG_5258.JPG

大炮台為昔日軍事防線之核心,建基石為3.7米厚的花崗石。大炮台城牆由石摻雜貝殼粉而成,闊90米、高9.15米,向上修窄至2.7米厚。[1]大炮台佔地約1萬平方公尺,形狀呈不規則四邊,邊長約為100米。大炮台城堡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山上,頂層的中央曾有一座三層高的塔樓,現已不存在。現頂層為花園,可俯瞰澳門360度的景致。剛好碰到粵劇演員正在演出,偷偷照了好幾張

IMG_5265.JPG

由於位在山坡上,剛好可以望見新葡京飯店

IMG_5266.JPG 

每來必拍的"砲打新葡京"~~

IMG_5271.JPG

澳門博物館葡萄牙語Museu de Macau , 英語Macao Museum),是展示澳門歷史民俗的城市博物館。澳門博物館位於澳門市中心的古蹟大砲台上,由葡萄牙建築師馬錦途所設計,於1996年9月動工興建,於1998年4月18日落成開放。[1]澳門博物館所在地的大炮台,以及毗鄰的澳門著名景點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及學院遺址)等所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文化)名錄。

IMG_5272.JPG

澳門主教座堂葡萄牙語Igreja da Sé;俗稱大堂聖母聖誕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座堂。位於澳門大堂前地,建立於1576年以前,其建築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IMG_5273.JPG

由於昔日華人教堂為廟,故曾名大廟,其前地亦即「大廟頂」。由於其位於一小斜坡上並面對南灣,故舊時婦女常眺望盼出海的夫君歸來,又名望人寺。但現在南灣因填海造地的關係,在大堂已看不到海岸了。望人寺的名稱已不為人所熟悉了。現在大門朝北,但最早的大門朝西南,剛好面對龍嵩街北面的盡頭。

IMG_5274.JPG  

廣場上聖誕節所布置的"聖嬰誕生於馬槽"還沒收

IMG_5276.JPGIMG_5280.JPG

主教座堂主體為一層,坡屋頂,木屋架;鐘樓部分為三層,平屋頂。

教堂立面對稱,為典型的古典式構圖,牆面用壁柱劃分,是經過簡化處理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外牆正面用石材,兩側用水刷石粉面,立面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頂高約12米,兩旁鐘樓為三層,高約13米,中間依然是三段式的構圖模式,三扇門、三扇窗和三角形山花,以橫線條為主。教堂的大鐘是英國製造的,為紀念葡王伯多祿五世榮登王位。

IMG_5284.JPG IMG_5285.JPG

教堂主殿為矩形平面,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耳堂和一個祈禱室,其中最古老的耳堂採用木拱頂,供奉貞節聖母。主祭壇空間深遠,設計簡單,僅僅以彩色玻璃窗為背景,因為祭壇下面掩埋著16和17世紀的主教和聖徒遺骨,為教堂帶來無限的榮光。室內裝飾基本上都是1937年重建時的古典建築細部與線腳,天花為平頂,兩側牆上有高窗,室內裝飾簡潔,表現了新古典手法。

IMG_5286.JPG

教堂入口處的木製葡國屏風、教堂內部的聖像以及彩色玻璃窗都是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教堂內部色彩以淡綠色為主。從寬敞的中廳、祈禱室、主祭壇可以領略到主教座堂的氣派。

IMG_5287.JPG

主教公署:舊稱主教府,是主教辦公的地方.約建於1835年,重建於1992年

IMG_5288.JPG

盧家大屋(Casa de Lou Kau)又稱金玉堂,位於大堂巷七號,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落成,是澳門二十世紀初商人盧華紹(盧九)住宅(其私家花園盧廉若公園為澳門名勝之一),現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現由文化局管理修復,部份已對外開放。

兩個取光的內庭,依風水原理,主入口有阻擋煞氣的屏風。主立面入口部分內凹,為中式典型形式;而窗的設計,受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

IMG_5299.JPG

盧家大屋高兩層,以厚青磚建造;布局仿廣州西關大屋,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大屋分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三進即分有門廳、茶廳(轎聽)及正廳,以屏風相隔,屋內布置著多個天井,便於通風和採光。內部融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滿州窗、鑄鐵欄杆,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

IMG_5300.JPG

正立面窗戶全為葡式百葉窗,其中以上方左右兩扇最為精美。窗扇以金屬包角,百葉窗上加半圓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裝飾。大宅反映了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根據文物保護法例83/92/M,1992年被澳門政府評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成為受保護建築。

IMG_5301.JPG

守法的老美,都沒有偷偷坐大理石椅

IMG_5304.JPG

室內天井

IMG_5305.JPG

Shannon說想買一套運回美國~~~嗯~~~是要放哪阿??花園喔?

IMG_5307.JPG 

  IMG_5311.JPG

崗頂劇院:原名伯多祿五世劇院葡萄牙語Teatro de Pedro V)(通稱為崗頂劇院;另稱馬蛟戲院崗頂波樓[1]),是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古老劇院,為中國首所西式劇院[2]。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IMG_5312.JPG

伯多祿五世劇院高41.5米,寬22米,中式坡屋頂之屋脊高為12米,屋檐高為7.5 米崗頂劇院的。劇院正立面為一面寬15.7 米的羅馬圓拱式門廊,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其下則是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的三個券洞。八條倚柱均長約6米,山花及柱子上裝飾簡單。至於其側立面的牆上,連續開滿九個寬2.45 米的羅馬圓拱式落地大窗,加強屋面水平感和表現渾厚的氣度。

IMG_5314.JPG  

劇場內設有276個座位,是當時葡人主要的社交場所.

IMG_5316.JPG

伯多祿五世劇院內設有劇場舞廳桌球室;而劇院也有一個收藏葡萄牙文的古籍閱書樓[

IMG_5318.JPG

二樓月牙型觀眾席

IMG_5322.JPG

這麼有氣質的歐式劇場,偏偏有個不識相的老美說要開搖滾音樂會啦~

 IMG_5321.JPG

聖奧斯定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Agostinho;俗稱龍嵩廟龍鬚廟崗頂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敎堂,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教堂於1874年重修後,形成今天的規模。該教堂每年為期兩天的苦難耶穌像巡遊,有悠久的歷史,是澳門天主教會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教堂坐北朝南,後部有鐘樓,與街道成一夾角,形成前地空間。教堂立面簡樸,總高約17米,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古典式構圖。入口用雙柱,是石製的羅馬塔司干式,牆轉角有隅石,外牆面為黃色粉刷,有許多卷渦形裝飾和白色線腳。頂部是三角形山花,中間的神龕供奉聖母像。屋頂為坡屋頂,瓦屋面,木屋架。教堂的主體結構為磚木結構。

IMG_5325.JPG 

教堂正廳為一層,入口有夾層,是唱詩席。教堂內部結構與玫瑰堂類似,由兩排柱子將空間一分為三:一個寬7米的中廳和兩個寬4米的側廊,長度均為30米。兩側廊為木拱吊頂,中廳則為平吊頂,瓷磚地面。

IMG_5327.JPG

中廳內部還有四個小祭壇和一個八角形的木製講壇。主祭壇寬闊而深遠(長20米,寬11米,高12米),供奉「苦難耶穌像」,祭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裝飾為巴洛克風格,表面飾水磨石,地板鋪設馬賽克。   

IMG_5331.JPG

其他的小祭壇

IMG_5329.JPG

IMG_5330.JPG

這個很有特色的建築是匯業銀行行政中心,看起來不像銀行,反倒像是一個景點

IMG_5333.JPG

何東圖書館與聖若瑟修院前的廣場

IMG_5335.JPG 

 

何東圖書館葡萄牙語Biblioteca Sir Robert Ho Tung),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崗頂前地公共圖書館。何東圖書館為集歷史文化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園林圖書館,建築物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IMG_5339.JPG   

建築物建於1894年(光緒二十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41-1945)。1955年何東爵士病逝,後人根據生前遺囑意願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

IMG_5348.JPG

何東圖書館於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初時只開放一樓藏書樓部分。到1989年何東圖書館重修後,地下為中文書庫和報刊室;二樓為古籍藏書樓、澳門資料室及辦公室;三樓為展覽廳和視聽室。2005年,何東圖書館主樓後花園側建了一座新大樓,成為全澳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

IMG_5350.JPG

歐陸風韻的建築樓高三層,前部有拱廊,是典型的花園式豪華住宅。該館藏其中有:劉承幹嘉業堂明朝嘉靖年間的中國文史典籍藏書16種、天主教文獻、廣方言館書稿和《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等珍貴古籍

IMG_5352.JPG

 

4樓 視聽資料圖書館、研討室、多媒體資料室、書庫
3樓 葡文外借圖書區、報刊及雜誌閱讀區、洗手間、休憩區、戶外閱覽區
2樓 借還書處、中文及澳門資料外借圖書區、圖書館辦公室、國際標準書號中心
1樓 兒童閱覽室、戶外閱覽區
地面 茶座、花園、洗手間、儲物室

 

IMG_5353.JPG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葡萄牙語Seminário e Igreja de São José ),位於澳門崗頂前地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取得現址。經過三十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修院專門培養赴中國東南亞傳道的神職人員

IMG_5341.JPG

聖老楞佐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Lourenço),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在很多年前,風順堂在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的,改稱風順堂意謂順風順水。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多於此教堂祈禱希望得到航海主保的代禱。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所以教堂建築也顯得美侖美奐,教堂外觀的特徵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風格。

IMG_5360.JPG 

IMG_5362.JPG

因為教堂開放時間只到五點,我們無法進去參觀,只好到附近廣場小憩一下,順便買明信片

IMG_5363.JPG

澳門的郵筒融合了歐式與亞洲風情

IMG_5359.JPG  

下集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cky Wal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