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住在舊城區的好處就是接近景點,最接近的景點是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藍色清真寺,要同時參觀這兩個景點,最省錢的方法就是買一張"Museum Pass"(效期72小時)

P1230398.JPG

原本看到排隊買票的隊伍是大排長龍,心都涼了一半,但是有人來兜售博物館通行證(是黃牛票嗎?)半信半疑跟著來到這台灰色廂型車,車身寫著"伊斯坦堡博物館通行證快速通關"這關鍵字,再看到有阿兜仔買,那我們就......

P1230399.JPG

李氏家族會議進行中........決定掏錢買了!

P1230400.JPG

再進去參觀之前怕會餓死,所以先去買個小東西來墊個肚子,還蠻好吃的

P1230401.JPG

聖索菲亞大教堂希臘語Ἁγία Σοφία英語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拉丁語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語Ayasofya)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上帝智慧[2]。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穌[3][4]

P1230515.JPG

第一代教堂被稱為「大教堂」,大教堂建在正在興建中的帝國皇宮旁。附近的伊蓮娜教堂(Hagia Eirene,「聖和平」)在較早時已建成並作為主教座堂,直至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成[13]。這兩所教堂同為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教堂。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一世與皇帝阿卡狄奧斯的妻子、皇后阿麗亞·尤多希亞(Aelia Eudoxia)發生衝突,因而在404年6月20日被流放,因此而起的連串暴亂使第一教堂毀於一旦[15],關於第一所教堂的一切在當今已徹底消失。

P1230404.JPG

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代教堂,於415年10月10日落成[16],這個木製屋頂的教堂是由建築師魯弗留斯所建。532年1月,尼卡暴動引起的一場大火將第二代聖索菲亞大教堂燒成渣滓[17]

第二代教堂的數塊大理石殘骸倖存至今,這些石塊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圖像。這些石塊原來是正門的一部分,現在展示在教堂的庭園內。這些石塊是在1935年由A. M. 施奈德對西庭的一次挖掘當中被發現[18],由於擔心損害現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築,發掘工作再也沒有開展。

P1230403.JPG

西元532年2月23日,在第二代教堂被摧毀後的僅僅數天,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興建第三代截然不同的大教堂[19],第三代教堂較前兩所更為宏大雄偉。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7]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8],還將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9]。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P1230405.JPG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建築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

在教堂的範圍拍不到全貌,我先拍一張簡圖示範聖索菲亞大教堂全貌

P1230407.JPG

從內廳之中可以通過九扇門前往大廳,中央的三扇大門是帝王專用的帝國大門,大門之上的拜占庭馬賽克描繪了基督和利奧六世[70]。如果穿過帝國大門後徑直往裡走,便可看到聖索菲亞教堂的大廳。抬頭仰望還可看見伊斯蘭統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多塊直徑7.5米的金字圓牌

P1230409.JPG

這些圓牌上分別刻寫著真主、默罕默德、四位哈里發以及默罕默德兩個孫子的名字。

P1230410.JPG

遊客本來還可看見聖索菲亞大教堂著名的大圓頂,令人遺憾的是因為搭建起了維修用的腳手架,現在人們無法看見完整的穹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圓頂因其建築師對圓頂的創新想法而使藝術史學家、建築師及工程師產生了興趣。圓頂由帆拱支撐,這在此前是從未出現的。帆拱可令圓頂得以接駁在下面由柱子組成的方面[72]。帆拱不僅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美學效果,又可穩定圓頂的側面,使圓頂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

P1230412.JPG

圓頂的頂部還書寫著一圈阿拉伯書法,整個圓頂共有40個肋組成。圓頂底部每兩個肋之間都有一扇窗戶,擺設這40個窗戶的方式同樣引人注目,這些彩色玻璃窗戶所將光線引入大廳各處造成神秘光線的效果,使圓頂看起來懸浮在正廳之上,原本就足夠雄偉 的圓頂因此顯得更加有趣。這大概是由於圓頂的形狀像扇貝殼或傘的內部,傘骨由傘的頂端延伸至底部。這些「傘骨」使圓頂的重量在各個窗戶之間流向穹隅,最終抵達根部。這些獨特的設計使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近古時代最先進的紀念建築物。

P1230417.JPG

 

室內地面舖上了多色大理石、綠白帶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鑲嵌畫,在磚塊之上形成外殼。這些覆蓋物掩飾了柱墩,同時使外觀看起來更加明亮。在敏拜爾偏西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塊以彩色大理石裝飾的地面。這個地方被稱為「世界的肚臍」,換句話說也就是世界中心,歷任蘇丹就是在這個地方被加冕的。

P1230419.JPG

在大教堂的最東處即為米哈拉布所在的凹室,陽光透過土耳其風格的彩色窗戶射入這片半圓形區域。其前面的底部貼著大理石薄片,上半部分有一圈墨綠底色的土耳其瓷磚,瓷磚上用金色的阿拉伯書法撰寫著古蘭經上摘抄下的語句。伊斯蘭建築師在後堂新建了一個祭台,米哈拉布被布置在祭台上正對著東方麥加的位置。位於米哈拉布之上的則為基督教的鑲嵌畫以及真主和默罕默德的金字圓牌,後凹室還有狹窄的走廊同兩邊側廳連通。[

P1230420.JPG

位處後殿的「米哈拉布」,祭壇面向聖城麥加。也是因為聖索菲亞大教堂坎坷的經歷,歷經火災,地震,戰爭的破壞,遭受十字軍侵襲,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將聖索菲亞改成清真寺,將所有鑲嵌上面塗上灰泥,改採伊斯蘭塗裝飾,於1934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阿塔土爾克將聖索菲亞闢成博物館對外開放,此後將被灰泥覆蓋的鑲嵌裝飾才得以重見天日,現在才得以看到正對著東方麥加位置的祭台以及上方基督教的馬賽克壁畫以及真主默罕默德的金字圓牌並列在同一畫面。

P1230421.JPG     

在大門兩側的廊柱旁可看到兩隻大理石淨潔甕,在更靠左的位置還可看見一根名為冒汗柱(Sweating Column)的神奇廊柱,早在拜占庭時期,人們就對這根廊柱表面所聚集的潮濕水份驚奇不已。如今的人們則可通過觸摸這根大理石柱上的凹槽去親手感覺一下。除了著名的賜子傳說之外,據說將拇指插入柱子的小洞將手轉一圈的話,願望就可以實現,嘗試的人絡繹不絕!

P1230427.JPG

左邊為從皇后包廂向外觀測

P1230429.JPG

從二層的位置向後堂眺望,可以看見蘇丹樓座、米哈拉布、敏拜爾以及圓牌、鑲嵌畫

P1230431.JPG   

上層迴廊被設置成馬蹄形,環繞著教堂正廳,迄至後殿終止。上層迴廊一般是供皇后及其宮廷人員使用的,那裡保存著多幅鑲嵌壁畫。保存得最好的鑲嵌畫位於上層 迴廊的南部,這些珍貴的鑲嵌畫吸引著眾多遊人前來參觀。相比之下上層樓座的裝飾比較簡單,其天花板只是粉刷成黃色的基礎之上勾勒了一些簡單的花紋。沿著迴廊繼續往南走則可看到大理石門,這是專供供教會會議的參與者進出會議廳使用的大門。

P1230438.JPG

三聖像馬賽克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來表示結束了57年羅馬天主教的統治,回歸正教信仰[93]。這是第三幅位於上層帝王樓座的鑲嵌畫。三聖像馬賽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調而被廣認為聖索菲亞大教堂最精良的鑲嵌畫。該鑲嵌畫的風格與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義大利畫家近似,如杜喬(Duccio)。鑲嵌畫上聖母瑪利亞聖若翰洗者的面部輪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們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後的審判憐憫人類。鑲嵌畫下半部已嚴重敗壞,大概是因為鄰近窗戶,受到雨水沖刷。該鑲嵌畫被視為拜占庭圖畫藝術復興的起始。

P1230446.JPG

三聖像下方有一小幅模擬原圖

P1230445.JPG

聖索菲亞大教堂裡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的墓碑,他在1204年領軍劫掠君士坦丁堡,死於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

P1230449.JPG

從二樓窗外可以望見教堂的其他圓頂

P1230451.JPG

西南大門馬賽克位於西南大門的鼓室,來自944年,它在1849年福薩蒂負責復修工作時被發現。鑲嵌畫上的聖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雙腳安放在以珍貴小石修飾的台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穌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站在聖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聖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聖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則站在聖母右方,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聖母。聖母頭項兩側的圓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85]

P1230455.JPG

在南樓座東側牆壁上的女皇佐伊馬賽克出自11世紀[89]。鑲嵌畫上的基督神像身穿深藍色長袍(拜占庭藝術的習慣),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拿著聖經,在他頭項的兩側分別寫有「IC」及「XC」,意指「耶穌基督」(Iēsous Khristos)。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九世佐伊女皇分別在耶穌的左右側。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象徵著他在教堂的奉獻;佐伊女皇手持卷軸,象徵著她作出的奉獻。君士坦丁九世頭上的文字寫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的皇帝、羅馬帝王、蒙那馬裘斯」。佐伊女皇頭上的文字寫道:「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90]。他們原來的頭部已被颳去,現時那三個是後來替換上的。早期版本的鑲嵌畫可能顯示佐伊女皇的丈夫羅曼努斯三世(Romanus III)或她的養子米海爾四世(Michael IV)。另有一說法認為這幅鑲嵌畫原本是描繪著更早期的皇帝及女皇,後來被換上這個版

P1230459.JPG

上層迴廊的中央,位於帝國大門正上方的位置是皇后包廂。皇后及其宮廷人員可在這裡觀看在下方舉行的儀式。一顆球形、綠色的石頭標明了皇后的坐駕。

P1230488.JPG

P1230470.JPG

上層帝國樓座的幾何圖案鑲嵌畫

P1230474.JPG 

帝國大門馬賽克位於帝國大門上的鼓室,帝國大門是帝王進出教堂專用的大門。根據分析顯示,帝國大門馬賽克是九世紀晚期至十世紀早期的作品。鑲嵌畫上顯示的光環可能是代表利奧五世或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七世向基督神像躬身,鑲嵌畫上的基督神像坐在飾有珠寶的寶座上祝頌,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籍。書上寫道:「和平與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約翰 20:19;20;26;8;12)在基督的兩肩處各有一個圓雕:左方是握有權杖大天使加百利,右方是聖母瑪利亞[84]。這些鑲嵌畫表達了基督將永恆的力量賜予拜占庭皇帝。

P1230493.JPGP1230503.JPG

蛇紋池

P1230506.JPG  

洗禮儀式所用的噴泉。

P1230509.JPG

在教堂的東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圓頂伸展,形成了半圓座談間。這種圓頂層次創造了在主圓頂下的廣闊橢圓空間,這在近古時代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如此,圓頂的重量依然造成問題,因此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築師米馬爾·希南在建築的外部修建了扶壁用以加固。

在外面,簡單的灰泥牆突顯了拱頂及圓頂,而外牆的紅黃之色是十九世紀復修時由建築師福薩蒂加上的。

 

P1230513.JPG

教堂西南方的叫拜樓以紅磚建造,而其餘三座叫拜樓則以白色的石灰石及沙石建造,當中東北方較為狹窄的一座是巴耶濟德二世所興建的,西方兩座較大的叫拜樓是塞利姆二世所建的,由奧斯曼帝國著名的建築師米馬爾·希南設計[67]

P1230514.JPG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Hagia_sophia  

聖索菲亞教堂的結構示意圖:1.內廳南側的出入口 2.帝國大門 3.哭泣柱 4.米哈拉布 5.敏拜爾 6.蘇丹樓座 8.淨潔甕 b.邦克樓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cky Walker 的頭像
    Micky Walker

    Micky Walker

    Micky Wal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