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是個緊湊的行程,因為我們買的是一日券,必須將吳哥窟行程在一天之內走完,一開始迎接我們的是"眼紅行程"(因為一大早起床眼睛紅紅).4:00a.m. morning call,4:30am集合出發
感謝貼心的佩慧,她還多幫我帶了一支手電筒,讓我們在清晨摸黑走向小吳哥時,不致看不到路.聽說這幾天天氣不好,不見得看得到日出,所以一切都得靠運氣了
天色呈現深藍色
似乎出現一線曙光
漸漸的,天色慢慢呈現橘紅色
天空中呈現出粉紅色,透著一絲絲金黃色光線
漸漸的,天色越來越亮,夢幻般的顏色盡失
雲層稍厚,當太陽出來時,沒有預期中日出景象,太陽會像蛋一樣跳出來
來吧~~天亮亮,有沒有眼紅紅?佩慧看起來臉臭臭,太早醒來嗎?
天亮了~~~卻沒有萬丈光芒,已經算不錯啦~~好吧~~回去飯店吃早餐
上班時間到了,吳哥窟的人們騎著腳踏車,摩托車準備上班
根據維基百科:女王宮平面圖:女王宮和多數高棉廟宇一樣面朝東方。踏入最東邊的瞿布羅(拱門,Gopura),便可見一條67米長的鋪道一直通向女王宮的主建築群。主建築群由三層院落(Enclosure)圍成。神廟在最內層的院落內,神廟的東北方和東南方有兩座通常稱為圖書館的小型建築。
我們來到班蒂絲蕾古剎,又名女皇(王)宮.女王宮 (Banteay Srei) ,高棉話即「女人的城堡」之意,『Banteay』在高棉語為「宮殿」、「城堡」之意,『Srei』為「女人」之意,又譯為班黛斯蕾、女皇宮,位於吳哥城東北約21公里荔枝山(Phnom Dei)旁,是座面向東方有內外三層圍牆的神殿,因所用的紅色石英砂岩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當年藝術家創作的細緻玲瓏的浮雕仍是保存的鮮明亮麗,是吳哥皇城裡雕刻最精采的建築。這座印度教寺廟,供奉著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神。
女王宮 (Banteay Srei) 以朱色砂岩構成,與其他建築比較起來,女王宮 (Banteay Srei) 的規模較小,但其精緻細膩的石雕,巧奪天工的雕功,使得女皇宮獲得「吳哥藝術之珠寶」(Jewel in Angkor Art )的美譽。 加上規模與尺寸較其它吳哥古跡的建築為小,一般認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稱由來之一。
女王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岩作為的建築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被像木頭一樣雕刻磚和鐵礬土只是用於圍牆和一些結構元素。最為知名的是其精緻的砂岩楣石和山形牆。山形牆跨立於四方形的門框之上。女王宮的山形牆比起門框來顯得特別大,氣勢磅礴。大門的山行牆,也是女王宮的"瞿布羅"
跟大部分吳哥寺廟不同的是,它的興建者是一位婆羅門,這位功高的印度教祭司,傳說是闍耶跋摩五世 ( Jayavarman V) 的老師。因為怕冒犯到國王,因此女王宮的尺寸明顯比其他吳哥寺廟來得小,入口大門僅僅只有 150 公分,出入皆須彎著身體而行。 因此宮殿建築充滿女性之美,非常高貴晶瑩秀麗,人們以為是女皇住的,故稱之為女王宮,其實吳哥並未存在女皇帝。與其他建築比較起來女皇宮的規模較小,但其精緻細膩的石雕,巧奪天工的雕功,使得女皇宮獲得「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 的美譽。
不易風化最危基底的火山岩 用於石雕的石英砂岩
一塊塊石塊堆疊上去再加上精細的雕刻,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
此女皇宮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 (Vishru),因此寺內到處可見毗濕奴座騎金翅鳥加魯達 (Garuda) ,以及曼舞女神阿帕莎拉(Apasara) 的雕刻,因女皇宮石雕是使用石英砂岩,在旭日東昇時,陽光從正門照射近來,石英受到陽光反射出璀璨耀眼的光芒,令人彷彿置身在天堂,欣賞著曼舞女神婀娜的舞姿。因為這裡的雕刻太過細緻,不像是出於男人之手。這裡保存相當完好,許多浮雕都是立體的,但現在修復專家們還沒有找出這些石頭的原始來源為何處。
石刻經文
大家都以為這是石臼,導遊說這是殘存下來的作品(陰),上半部(陽)大多是被法國人偷走.它叫『林伽』((它少了上"男性器官"的那個像徵,完整一點的在巴肯山上。可以參考此人網誌《柬埔寨。吳哥窟》巴肯山Phnom Bakheng觀賞日落))
「濕婆」意為「吉祥」,而「林伽」意為「標誌」。根據印度教的思想,宇宙的創造、維持以及毀滅都出自同一位神,那就是象徵性代表濕婆神的林伽。林伽一詞是標誌的意思,在不同情境下卻有特定的意義。
對林伽一詞另外17種定義,包含以下這些:
1.虛偽或不真實的標誌;偽裝2.疾病的徵候或標誌3.汙點4.明證5.性別的標誌6.性愛的標誌7.傳宗接代的男性器官8.語法上的性9.神的形象;偶像;10..微妙的形體,宇宙萬物或可見色身的不滅之源(吠檀多學派);11.光束
其中最代表的就是以『性愛的標誌』最為廣知
所以完整林伽應該像這樣, 圖片來源:請按此
第三層院落東西長110公尺,南北寬95公尺,由鐵礬土建成,東西軸的兩端分別開了兩道瞿布羅.但破壞最嚴重的卻是第三層.
我們在護城河這裡照一張"正常版"合照
還要再照一張喔?好~~那我們就來擺個心型,剛好框住園丁,原來我們愛的是園丁
建成於公元967年的女王宮是當時吳哥唯一非國王所建的主要廟宇。它的建造者是羅真陀羅跋摩國王的一位大臣Yajnavaraha。根據奠基石的記載,Yajnyavaraha既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名慈善家,救助人民於病痛、冤屈或貧苦。 廟宇的周圍原來是一個名叫Isvarapura的市鎮。女王宮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原名 Tribhuvanamahesvara — 三重世界的主宰 — 即它供奉的主神濕婆。然而現在女王宮的建築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而以北的建築供奉毗濕奴。進去時由中間這道山形門進入,出來則由兩旁小門出來,不要走錯了
大門的山行牆上雕刻著印度較守護東方的因陀螺
我忘了這到底是什麼?不知何作用?
被削去半身的聖獸:牛
有十隻手的跳著破壞舞的濕婆神
左下角有一位原本是絕世美女,因為她的美貌引來許多災禍,讓濕婆神跳"會變醜"的舞,她就變成如此容貌
寶塔,可惜不能進去
前面這三尊應該是守護神
女王宮寶塔
外牆西瞿布羅的山形牆上雕刻着羅摩幫助猴王須羯哩婆殺死其兄波林的故事。
女王宮寶塔(遊客禁止進入)
由獅子或猴子來保護著
我的鏡頭無法拉更近了,途中那位女神據說是最美麗,完整的女神雕像(導遊小劉說,你們看,柬埔寨人也是有D罩杯的,ㄘㄟ~)
門楣不高於150公分,這樣每個人都須彎腰屈膝,代表對神明的尊敬
沒騙你們,我們請佩慧作圖片分解示範
城牆外有一群地雷罹難者家屬樂團,可以買他們的音樂CD或捐點錢給他們
隱身在樹林之中的女王宮
再1992年成為世界遺跡
感謝貼心的佩慧,她還多幫我帶了一支手電筒,讓我們在清晨摸黑走向小吳哥時,不致看不到路.聽說這幾天天氣不好,不見得看得到日出,所以一切都得靠運氣了
天色呈現深藍色
似乎出現一線曙光
漸漸的,天色慢慢呈現橘紅色
天空中呈現出粉紅色,透著一絲絲金黃色光線
漸漸的,天色越來越亮,夢幻般的顏色盡失
雲層稍厚,當太陽出來時,沒有預期中日出景象,太陽會像蛋一樣跳出來
來吧~~天亮亮,有沒有眼紅紅?佩慧看起來臉臭臭,太早醒來嗎?
天亮了~~~卻沒有萬丈光芒,已經算不錯啦~~好吧~~回去飯店吃早餐
上班時間到了,吳哥窟的人們騎著腳踏車,摩托車準備上班
根據維基百科:女王宮平面圖:女王宮和多數高棉廟宇一樣面朝東方。踏入最東邊的瞿布羅(拱門,Gopura),便可見一條67米長的鋪道一直通向女王宮的主建築群。主建築群由三層院落(Enclosure)圍成。神廟在最內層的院落內,神廟的東北方和東南方有兩座通常稱為圖書館的小型建築。
我們來到班蒂絲蕾古剎,又名女皇(王)宮.女王宮 (Banteay Srei) ,高棉話即「女人的城堡」之意,『Banteay』在高棉語為「宮殿」、「城堡」之意,『Srei』為「女人」之意,又譯為班黛斯蕾、女皇宮,位於吳哥城東北約21公里荔枝山(Phnom Dei)旁,是座面向東方有內外三層圍牆的神殿,因所用的紅色石英砂岩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當年藝術家創作的細緻玲瓏的浮雕仍是保存的鮮明亮麗,是吳哥皇城裡雕刻最精采的建築。這座印度教寺廟,供奉著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神。
女王宮 (Banteay Srei) 以朱色砂岩構成,與其他建築比較起來,女王宮 (Banteay Srei) 的規模較小,但其精緻細膩的石雕,巧奪天工的雕功,使得女皇宮獲得「吳哥藝術之珠寶」(Jewel in Angkor Art )的美譽。 加上規模與尺寸較其它吳哥古跡的建築為小,一般認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稱由來之一。
女王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岩作為的建築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被像木頭一樣雕刻磚和鐵礬土只是用於圍牆和一些結構元素。最為知名的是其精緻的砂岩楣石和山形牆。山形牆跨立於四方形的門框之上。女王宮的山形牆比起門框來顯得特別大,氣勢磅礴。大門的山行牆,也是女王宮的"瞿布羅"
跟大部分吳哥寺廟不同的是,它的興建者是一位婆羅門,這位功高的印度教祭司,傳說是闍耶跋摩五世 ( Jayavarman V) 的老師。因為怕冒犯到國王,因此女王宮的尺寸明顯比其他吳哥寺廟來得小,入口大門僅僅只有 150 公分,出入皆須彎著身體而行。 因此宮殿建築充滿女性之美,非常高貴晶瑩秀麗,人們以為是女皇住的,故稱之為女王宮,其實吳哥並未存在女皇帝。與其他建築比較起來女皇宮的規模較小,但其精緻細膩的石雕,巧奪天工的雕功,使得女皇宮獲得「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 的美譽。
不易風化最危基底的火山岩 用於石雕的石英砂岩
一塊塊石塊堆疊上去再加上精細的雕刻,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
此女皇宮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 (Vishru),因此寺內到處可見毗濕奴座騎金翅鳥加魯達 (Garuda) ,以及曼舞女神阿帕莎拉(Apasara) 的雕刻,因女皇宮石雕是使用石英砂岩,在旭日東昇時,陽光從正門照射近來,石英受到陽光反射出璀璨耀眼的光芒,令人彷彿置身在天堂,欣賞著曼舞女神婀娜的舞姿。因為這裡的雕刻太過細緻,不像是出於男人之手。這裡保存相當完好,許多浮雕都是立體的,但現在修復專家們還沒有找出這些石頭的原始來源為何處。
石刻經文
大家都以為這是石臼,導遊說這是殘存下來的作品(陰),上半部(陽)大多是被法國人偷走.它叫『林伽』((它少了上"男性器官"的那個像徵,完整一點的在巴肯山上。可以參考此人網誌《柬埔寨。吳哥窟》巴肯山Phnom Bakheng觀賞日落))
「濕婆」意為「吉祥」,而「林伽」意為「標誌」。根據印度教的思想,宇宙的創造、維持以及毀滅都出自同一位神,那就是象徵性代表濕婆神的林伽。林伽一詞是標誌的意思,在不同情境下卻有特定的意義。
對林伽一詞另外17種定義,包含以下這些:
1.虛偽或不真實的標誌;偽裝2.疾病的徵候或標誌3.汙點4.明證5.性別的標誌6.性愛的標誌7.傳宗接代的男性器官8.語法上的性9.神的形象;偶像;10..微妙的形體,宇宙萬物或可見色身的不滅之源(吠檀多學派);11.光束
其中最代表的就是以『性愛的標誌』最為廣知
所以完整林伽應該像這樣, 圖片來源:請按此
第三層院落東西長110公尺,南北寬95公尺,由鐵礬土建成,東西軸的兩端分別開了兩道瞿布羅.但破壞最嚴重的卻是第三層.
我們在護城河這裡照一張"正常版"合照
還要再照一張喔?好~~那我們就來擺個心型,剛好框住園丁,原來我們愛的是園丁
建成於公元967年的女王宮是當時吳哥唯一非國王所建的主要廟宇。它的建造者是羅真陀羅跋摩國王的一位大臣Yajnavaraha。根據奠基石的記載,Yajnyavaraha既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名慈善家,救助人民於病痛、冤屈或貧苦。 廟宇的周圍原來是一個名叫Isvarapura的市鎮。女王宮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原名 Tribhuvanamahesvara — 三重世界的主宰 — 即它供奉的主神濕婆。然而現在女王宮的建築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而以北的建築供奉毗濕奴。進去時由中間這道山形門進入,出來則由兩旁小門出來,不要走錯了
大門的山行牆上雕刻著印度較守護東方的因陀螺
我忘了這到底是什麼?不知何作用?
被削去半身的聖獸:牛
有十隻手的跳著破壞舞的濕婆神
左下角有一位原本是絕世美女,因為她的美貌引來許多災禍,讓濕婆神跳"會變醜"的舞,她就變成如此容貌
寶塔,可惜不能進去
前面這三尊應該是守護神
女王宮寶塔
外牆西瞿布羅的山形牆上雕刻着羅摩幫助猴王須羯哩婆殺死其兄波林的故事。
女王宮寶塔(遊客禁止進入)
由獅子或猴子來保護著
我的鏡頭無法拉更近了,途中那位女神據說是最美麗,完整的女神雕像(導遊小劉說,你們看,柬埔寨人也是有D罩杯的,ㄘㄟ~)
門楣不高於150公分,這樣每個人都須彎腰屈膝,代表對神明的尊敬
沒騙你們,我們請佩慧作圖片分解示範
城牆外有一群地雷罹難者家屬樂團,可以買他們的音樂CD或捐點錢給他們
隱身在樹林之中的女王宮
再1992年成為世界遺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