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黎聖母院舉世聞名,絕對不只是因為它矗立於塞納河中的西堤島上。巴黎聖母院以精美的建築及深邃的人文背景,與周遭的環境共同形塑了巴黎的一個好地方。到巴黎,不能不造訪西堤島;到西堤島,不能不看聖母院。

 聖母院始建於一六三年,興建原因是路易九世想建一坐可以和巴黎第一棟歌德教堂聖丹尼修道院相互比美的教堂。巴黎聖母院於十四世紀興建完成時,總長有一百三十米,外觀盡是美麗的雕刻及扶壁。

 

 

 

 

建築正立面下層為三個有精緻聖經雕刻的大門,大門之上為二十八個猶太王雕像的國王長廊(The Kings’ Gallery),這些雕像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被巴黎市民取下,直到社會平靜後才加以復原。

氣派的石頭面板,一塊一塊地堆砌而成,有人說,一看到巴黎聖母院的莊嚴外觀,就像聽到了一首雄偉的石頭交響曲。

中層則有一個大玫瑰窗,鑲嵌玻璃描述的是聖母瑪麗亞之故事,上層則為兩座著名的高塔。高達九十米的中央尖塔與東西環形殿伸出有如蜘蛛的飛扶壁,也都是造型上極為特別之處。

巴黎聖母院內的氣氛也令人震撼,光線透過彩色玻璃窗進入,與信徒捐燃的蠟燭上下呼應,肅穆而溫馨。巨大的簇柱上承接著優雅的拱筋,將教堂分為中央中殿及兩側通廊。南北翼殿之端的玫瑰窗,各有其宗教主題;北面描述的是聖母瑪麗亞和舊約中的人物,南面則描述基督、十二門徒及其他聖人。聖壇後還有路易十三雕像與重要的聖殤(Pieta)雕刻。

在聖母院的四周,有著許許多多面目猙獰的怪獸,這些怪獸多是怪獸形排水(Gargoyle),也就是屋頂排水管或建築物頂端部分的排水設計,用來排出牆壁或基層的水。Gargoyle源自古法文gargouille(拉丁文為gurgulio),意指咽喉或食道,設計因此多取人獸形體而非水管口形式。不過它有時候又指不具排水功能的人獸形像。

把石頭雕成各式各樣的怪獸,大約是在八百年前首先出現在歐洲各國的大教堂上。這些面目可憎、醜陋無比的石雕怪獸,就是代表各種惡魔,具有警世的作用,讓一般民眾看到就有所警惕:「只要我遵守教堂的一切規定、真的惡魔就不會找上我了。」

怪獸形排水口主要用於哥德式建築。早在十三世紀以前,這些怪獸由木製改為石製,不久後出現純裝飾的怪獸。哥德式的怪獸形排水口,形體較奇特且表情誇張,其特色可以說是來是哥德時期盛行特異幻想的創造活力。

實際來到聖母院,更可以體會羅浮宮那幅「拿破崙加冕圖」的諂媚畫風。在昏暗的光線下能看清楚走道就算不錯了,哪來的陽光能直射祭壇呢?更何況聖母院是座東朝西的走向,除非拿破崙選在傍晚時分加冕,否則陽光應該從背後的彩繪玻璃照過來,投影在拿破崙身上才是...不過這幅畫是拿破崙請大衛畫的,「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這個道理應該也適用吧...

世界上的教堂很多,但卻沒有一個能像巴黎聖母院一樣,不只被教徒視為聖地,更藉由雨果膾炙人口的文學鉅著『鐘樓怪人』及同名電影、動畫而聞名。外貌怪誕、心地善良的敲鐘人與吉普賽女孩間的情誼以及哥德式樣的教堂,早已藉由故事的流傳,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記憶。

巴黎西堤島,不只是一處地理景觀上的島嶼,更是巴黎歷史的源頭。西堤島上的聖母院,也不只是一所天主教堂,它更是巴黎一處兼受教徒與市民大眾共同喜愛的好地方。http://home.kimo.com.tw/disneynotredame/notredame/notredame.htm


聖母院內部


軍事醫院(LES INVALIDES)這座長210米寬109米,雄壯的軍醫院是路易十四為醫治和收容老戰士而造。大門柵上太陽和百合花王家徽章是路易十四的象徵,當時可收容四千人。目前約有一百多個退伍軍人在此養老。院內有一收藏豐富的兵器和武器技術博物館;從中世紀的刀槍至今最現代化的武器都有。正面前一排十八口青銅大砲自十七、十八世紀以來,每逢法國的重要日子則負責響十八響禮炮。曾經一度被德軍奪去,後又索回。穿過中庭到傷兵醫院另一端,聳立著半圓尖頂的皇家教堂,杜多孟教堂(EGLISE DES DOME)。建築師孟沙(J. MAUSART)於西元1706年完成,為讚頌路易十四那個時代的偉大,孟沙集合了古典建築的各種風格,完成此傑作。高107米的尖頂,整齊的比例,協調的正面列柱;整座教堂予人莊重雄偉的感覺。原來是給傷兵祈禱的教堂,現在是拿破崙陵寢所在。陵棺周圍並圍有拿破崙的兩位兄弟的棺、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歐許元帥和路易十四時代的名將杜恩等棺。

拿破崙陵寢(EGLISE DU DOME)拿破崙的七層大陵棺置於綠色大理石上,最外層是紅斑石,最內層是白鐵;另外分別包有桃木、橡木、烏木和鉛等。每年五月五日法政府必舉行隆重軍禮紀念其逝世。http://www.agogo.com.tw/travel/info/franch3.htm


Alexandre III Bridge 亞歷山大三世橋
亞歷山大三世橋是最具華麗景觀的橋樑。高22尺的人馬像、女神像與街燈並立,尤其在夜晚時分令人有股幻想般的美感。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為歌頌法國路易十五世的光榮而蓋的這座面積8.4公畝的八角廣場;歷時20年於西元1775年完工。建築師是小加布利葉( J.A. Gabriel )。西元1770年路易十六世的結婚慶典即在此舉行,新娘是瑪麗安東尼特,但沒想到十九年後,法國大革命在此響起展開,這對當時的新人也在這廣場上了斷頭台。大革命之時,協和廣場成為「屠宰場」,後來為了祈求和平的來臨,而改為「協和廣場」。

西元1836年埃及送給法國一座來自如克梭神殿33世紀的古方尖牌,被置於廣場中心,兩邊各配設一噴泉,八座代表法國八大城市的雕像則置於八個角隅。欣賞協和廣場的最好角度是站在方尖碑的為置,東往羅浮宮看有小凱旋門、貝聿銘的金字塔,西向香榭麗舍大道則有大凱旋門。南北向則有馬德蘭教堂與國會相對峙。另外廣場上兩棟建築物一是海軍總部、一是克依昂旅館( Hotel de Crillons )。http://www.agogo.com.tw/travel/info/franch3.htm


羅浮宮門票

原本是法國國王菲力浦奧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於西元1200年為防巴黎西塞而建的堡壘, 十四世紀時,查理五世將其改為皇宮,到法蘭西一世,下令拆掉堡壘改建成文藝復興式的皇宮。目前最古老部分是蓋於16世紀,現為正方形皇宮的西南兩翼以及濱河畫廊。十七世紀路易十三計畫將方形宮擴大四倍,路易則繼續完成方形宮並開設阿波羅廳。小凱旋門和北廊工程計畫始於拿破崙三世,才有今日的全貌。自西元1682 年,路易十四決定把皇宮遷至凡爾賁賽後,羅浮宮一度曾為當時的藝術家們分佔。法國大革命後於西元1793年改為博物館。收藏品達三十萬件。現在的羅浮宮包括博物館以及法國財政部。西元1988年大羅浮宮計畫完成時後兩者將遷移;並且在拿破崙正庭中,出現由中國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的地下進口,外形為透明金字塔狀的入口建造完成,羅浮宮成為一個完整的博物館。目前其藏品包括:古東方、古埃及、古希臘和羅馬文物;雕刻、繪畫、素描及工藝品等七大部門。當然,世界各國來到這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羅浮宮博物館,最重要的是為羅浮宮三寶:米羅的維納斯、勝利女神和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三寶都是世界上難得見的真品。http://www.agogo.com.tw/travel/info/franch3.htm

Gladitor


the wedding couple


Venus de Milo 米羅的維納斯 西元前2世紀,作者不詳。其自然寧靜的表情優美穩重的姿態,將古希臘雕像的特點表現得完美無缺。


埃及館(人面獅身)


木乃伊人形棺


西亞館




勝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

西元前3世紀,作者不詳。這原由1600碎片所黏修而成的勝利女神,風格非常寫實,除了黏溼的衣衫的質感,其雙翅飛展,栩栩如生。雖缺頭和手,卻不減其雄姿放。


秋萍利用身高優勢舉手穿過人牆拍到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La Gioconda) :

西元1512,作者達文西,世界上最有名的繪畫也是無價之寶。畫家所畫的是佛羅倫斯富商del Gioconda之妻面帶著微笑的Mona Lisa注視著觀看者,眼中帶點憂傷的神色。但自有此畫以來人們爭論不休是否有蒙娜麗莎其人之事,使得此畫身價非凡。


有名的玻璃金字塔囉


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 ELYSEES)

從協和廣場至凱旋門全長1.8公里,栗樹和梧桐植於兩旁,是花都夜巴黎在夜的動脈裡,最炫目的大道。十六世紀時,此地原是一片沼澤,十七世紀始由勒諾特(Le Notre) 建築師整治規劃。1709命名為香榭麗舍,即希臘神化中的「樂園」。今天大道前部份仍保存應英國花園式的林間小道供行人散步;後半段往凱旋門的方向,則是商店林立,主要是咖啡館、展示場及電影院等。
華燈初上時的香榭裡舍大道 Avenue des Champs Elysees,一旁行道樹掛滿了聖誕燈飾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拿破崙一世為了表揚法軍的英勇,由建築師夏勒克昂(Chalgrin )設計,並於西元1806年動工,30年後完成今天的凱旋門,高50公尺寬45公尺。由凱旋門所在的圓型廣場向外延伸出12條大道呈星星光芒放射狀,所以又稱星星廣場;後來為紀念戴高樂將軍改名為戴高樂廣場。凱旋門是拿破崙輝煌歷史的表徵,門上所雕飾都是頌揚他的豐功偉業。如正面右下角的雕刻群像是魯德(Rude)的名作「馬賽曲」(該曲原名為)「1792年義勇的出發」,左邊的則是考賀多(Cortot)的作品為紀念西元1810年勝戰的「維也納之和平」。排門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無名英勇墓。此地乃象徵法國國魂聖壇,不滅之火常燃於此;所以國家大典後,各國來訪使節都照例到此膜拜。此幕一年四季,天天都有鮮花供奉。稍靠近點糾就可看到拱門內面刻有拿破崙的 558位將軍的名字。


(塞納河遊船的票1)紅磨坊夜總會(Bal du Moulin Rouge)

紅磨坊夜總會具有 101年的歷史。佈景、燈光 富麗堂皇。美女如雲,美腿如林,最富傳統歐洲高格調的上空歌舞表演。到過巴黎的人,都知道巴黎有兩個著名的歌舞表演廳,一個是位於市中心香榭麗舍大道的麗都,一個是位於城北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的紅磨坊。

如果說麗都具有美國百老匯風格,那麼,屋頂上裝著長長的、閃爍著霓虹風車的紅磨坊,則是較為地道的法國式歌舞廳。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紅磨坊》使這個歌舞廳蜚聲世界。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紅磨坊》,更讓這夜夜笙歌的紅磨坊在全世界家喻戶曉。

紅磨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家,在蒙馬特高地作畫賣藝,使那一帶充滿藝術氣氛,成為巴黎最別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區之一。由於藝術活動活躍,蒙馬特高地街區那彎彎曲曲的卵石坡路的兩側,小咖啡館、小酒吧生意興隆。後來,這些小咖啡館、小酒店里來了一些舞女,她們穿著滾有繁復花邊的長裙,伴著狂熱的音樂節奏,扭動著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掛著吊燈的天頂。當時人稱這種舞蹈為“康康舞”,法國上流社會認為它很放蕩,很下流,禁止在主流舞台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馬特高地很受歡迎。每年狂歡節,舞者走上街頭大跳特跳,人們從城市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紅磨坊就這樣在康康舞的樂聲中正式誕生,許多畫家和作家用他們的作品描繪了那些貪婪的看客,而他們本人很多最後也沉湎于紅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歡中毀掉了生命。紅磨坊的舞女,有法國的,也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及美洲、澳洲的,她們的願望不高,只希望能夠遇到一位能夠善待自己的男人。

(2)塞納河遊船(Bateau Mouche)

為時一小時15分鐘的船行中,欣賞世界花都~巴黎的迷人夜景。在暈黃朦朧的街燈微船下更能享受多情的法式浪漫氣氛。
巴黎塞納河遊船 盡覽名勝藝術http://www.epochtimes.com/b5/6/1/6/n1180696.htm

作者﹕邱實 撰文、攝影

 


法國首都巴黎是深具歷史意義、浪漫迷人的藝術、文化、美麗之都。塞納河(La Seine)流經巴黎,是法國第二大河,源自法國東部向西流,流域地勢平坦、水流緩慢,利於航行。

巴黎市中心的河道以人工石砌河堤,有許多宏偉的建築建在塞納河兩岸,也將兩岸劃分成不同的特色風格及景觀。法國人依河水的流向,將塞納河北岸稱作右岸,南岸稱為左岸;右岸的發展形成巴黎的主要商區與政治中心,左岸有著名的咖啡店及拉丁區,充滿文藝氣息。

水波盪漾遊船河

黃昏時乘船遊塞納河,路線從艾非爾鐵塔出發,經西堤島、聖路易島環繞一周,航程約一小時。悠閒的欣賞兩岸無數的建築名勝、美麗的塞納河風光,包括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奧塞美術館、聖母院、最高法院等,逐一觀賞宏偉壯麗的建築外貌、著名建築物的藝術之美,真是一種視覺的享受。

塞納河上的遊船除了有露天甲板和雙層的各種觀光船,還有可邊用餐邊觀景、裝飾華麗的玻璃船。看著一波波遊客乘坐觀光船,來去在雲影天光、水波盪漾中,飽覽旖旎風光,彷彿也置身於一幅幅遼闊的風景畫中。

 

塞納河殘障軍人橋(Pont des Invalides)橋墩石雕

泥濘城市蛻變藝術之都

當觀光船在河中穿越西堤島及聖路易島時,可能有遊客沒察覺到那是島嶼,因為島和兩岸之間有十二座橋連結,方便人們自由來往。著名的聖母院即位於西堤島上。西堤(Cité即城的意思)島在巴黎市中心,原是塞納河中的沙洲,也是巴黎最早有人群定居的地方。西元前一世紀時,羅馬軍隊為防禦來自萊因河地方的敵人,就在塞納河中的沙洲建築要塞,成為巴黎的起源。

羅馬人原稱其為路底西亞(Lutetia)意為「泥濘城市」,後來因為高盧人的一支巴黎西人(Parisy)以此為根據地,不斷發展而改名為巴黎。其時市區發展至塞納河左岸時,右岸尚是無人居住的一片溼地,之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世人可能想不到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竟是從「泥濘城市」發展來的。

 

塞納河邊聖母院西側面

 

遠望聖母院東面

三十七座跨河橋樑風格迥異

巴黎市有三十七座橋樑橫跨塞納河,都是一座座富有特色的大橋,有石造的、鋼構的、磚砌的、組合的……各式媒材,造型各具風格。

最古老的一座是新橋(Pont Neuf 西元1578年 ~ 1607年建成),古時橋上並排著小店,是當時巴黎市最熱鬧的地方。最華麗的是金碧輝煌的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西元1897年~1900年架設完成),是一座沒有橋墩的現代橋樑。

 

新橋的浮雕和亨利四世雕像

 

塞納河亞歷山大三世橋和觀光船

 

亞歷山大三世橋

 

亞歷山大三世橋和觀光船

守護女神珍維葉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突奈爾橋(Pont de la Tournelle),橋頭高高豎起的角柱上有一尊巴黎守護女神珍妮維葉芙(Sainte Genevieve 西元422年左右—502年)的雕像。珍妮維葉芙原是信仰虔誠的牧羊女,西元五世紀中,來自亞洲高原的匈奴人侵襲中歐,所到之處一片蕭條、死寂。大軍進逼巴黎時,巴黎市民紛紛準備逃亡,意欲放棄巴黎。

珍妮維葉芙挺身而出告訴市民:神與虔誠的巴黎人同在,神必能拯救巴黎,不要害怕,要相信神。她激勵市民奮起抵禦,使士氣大振,終於擊退敵人。聖女珍妮維葉芙拯救了巴黎,自此被尊奉為巴黎的守護神。她的雕像被高高豎起,永遠俯視著巴黎市。

 

巴黎守護神聖女珍妮維葉芙

潺潺河水、清風拂面,遊塞納河穿越一座座橋樑,處處看到優美的建築、立雕、浮雕等藝術,看到堅定信仰神的文化和積極果敢的氣質。從中,我們似乎看到了法國苦難與光榮的歷史當中,象徵法國人特質的傳統精神。@

 

法國塞納河的自由女神

 

 

 

 

 後計:若是想看更多巴黎博物館請往前看2005年8月寫的巴黎三日主題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cky Wal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